网站首页 科联(院)简介 社科资讯 通知公告 理论先导 科研管理 社科普及宣传 社团建设 智库建设 社科评奖 学术交流 机关建设 预决算公开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社科普及宣传 > “社科悦读”专栏
6月27日:端午“避五毒”是怎么来的?
发布时间:2018-06-26

  自古民间就有端午节“避五毒”的风俗,那么何谓“五毒”?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蛤蟆为什么被古人视为“五毒”?

 

  “五毒”中以蛇和蝎的毒性最大、害人最深,所谓“蛇蝎心肠”、“心如蛇蝎”就是这个意思。元杂剧《抱妆盒》唱词道:“便是蛇蝎心肠,不似恁般毒害。”

 

  因此,在端午节出现“避毒禳殃”的风俗后,毒蛇自然就被列入要除杀的对象。

 

  蝎这类毒虫尾部带毒刺,古称“虿芒”,虿毒与蛇毒一样可怕,被刺中可致命。

 

  蜈蚣之毒并没有蛇、蝎可怕,能入选“五毒”或与其“比毒蛇还毒”的说法有关。据《抱朴子·登涉》记载,过去南方人多用蜈蚣来捕蛇:”山里多大蛇,蜈蚣“能以气禁之,蛇即死矣”。

 

  魏晋及以前尚无“壁虎”叫法,《本草纲目》中除了“守宫”,还给出了“壁宫”、“壁虎”、“蝎虎”、“蜓”4个别称。其中的“蝎虎”叫法,最能体现古人对壁虎的态度,直接认为其与毒蝎无异,甚至更毒。而从食性来说法,壁虎似也比蝎子厉害,敢食之。

 

  与其他“四毒”不同,蛤蟆还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吉祥之物,为什么又成了“五毒”之一?这与其自身的分泌物确实含毒有关,但与古人早期错误认知也有关。

 

 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“毒月”,尤以五月初五最毒。“五毒”虽毒性极强,但均怕雄黄酒,所以过去端午节“男女皆饮雄黄酒”以避五毒。

【加入收藏】  【打印此文】  【关闭】